爱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祖国需要时,我们正青春”的呼声炒股配资app排行,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诚,还是“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决绝?
泱泱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沧桑,爱国的行为早已数不胜数,爱国的言辞也层出不穷。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然而,今天的故事却让我深感震撼。
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凭借强烈的历史情感,成为了话题的中心。不少家庭带着孩子走进电影院,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重新体会“忘记就是背叛”的深刻寓意。虽然电影中的某些镜头让人感到无比痛苦,情感几乎无法承受,但它所呈现的却是历史的真实。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感,无法逃避,无法否认。正如电影中那句“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它深深地刻印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展开剩余81%《南京照相馆》的上映,无疑是一部震撼的历史电影。在上映仅15天后,它的票房(包括预售)已经突破20亿,成为春节档后票房突破20亿的第一部电影,目前在2025年票房榜中排名第三。这是一部取得巨大成功的影片,然而它也未能逃脱一部分观众的批评声。批评者认为影片过度消费爱国情怀,进行仇恨教育,甚至有人质疑影片是否缺乏历史的真实还原。
对此,我想澄清一点,这毕竟是一部电影。它以历史事件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演绎,而非百分之百的历史还原。然而,电影所展现的那些残酷的事实——中国人民在那个时代遭受的非人待遇,是无可辩驳的现实。这种历史记忆,远比某些负面评价更加重要。而对于所谓的“仇恨教育”与“消费爱国情怀”的指责,在历史面前,它们显得微不足道。毕竟,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不是吗?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电影还遭遇了更为尖锐的指责。有博主公开吐槽《南京照相馆》的制片人、导演及演员,质疑他们所谓的爱国情怀,并指责他们“赚了钱却不愿无偿献身”。博主提出,如果制片人、导演和演员们真心热爱祖国,就应该放弃片酬、免费为民族历史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中饱私囊”。她表示,“你们拿了片酬,凭什么要求我们观众为你们贡献排骨钱?”
这一言论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一部分网友支持博主的观点,认为这样一部承载历史记忆的电影应该是公益性质的,演职人员不应从中获利,而应该将票房收入用于民生和社会福利。也有网友提出可以通过降低票价来回应电影高票房的问题。
然而,更多的网友则纷纷反击,认为博主的言论完全不合逻辑。有网友幽默地回应:“大姐,既然你提倡无偿捐献,那么以后我发工资时,你来帮我捐一份。”更有网友直接指出:“既然你要求别人捐钱,那你自己是不是也该有爱国心,把自己的收入也捐给社会呢?”这些反击虽带有些许讽刺,但也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毕竟,拍电影难道不需要花费成本吗?制作一部电影,无论大小制作,都需要资金支持,从道具到演员、从场景布置到后期制作,每一项都需要费用。正是因为这些演员、导演以及制作团队的努力,电影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并且走进观众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那段历史,启发了我们对民族苦难的反思,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爱国”行为吗?
正如有网友所言,爱国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从业者的劳动成果、行业的运转都需要合理的回报。电影行业的创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历史记忆、凝聚民族情感,已然是在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合理的收入,才是创作者继续进行创作的动力。而这种合理的报酬,正是他们为这份责任付出的回报。
因此,拿到片酬,并不是“爱国”的对立面。如果这群创作者真心希望自己所做的工作被更多人认可并愿意为此无偿贡献,或许值得点赞,但如果没有,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贡献和价值。毕竟,“爱国”是每个人的情怀,但为此而不计报酬却并非义务。
所以,慷他人之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道德绑架的声音也不应成为判断他人“爱国”与否的唯一标准。最后,如果有人觉得票价太贵,可以选择不去看电影,而不是把无端的指责和恶评投向制作方与演员们。
那么,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发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