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可以用杠杆 守本•应变——听课文解读第一讲_写法_孔子_内容

股票可以用杠杆 守本•应变——听课文解读第一讲_写法_孔子_内容

聆听朱老师课文解读第一讲,最深的感触是文无定法股票可以用杠杆,要循源应变。

叶圣陶先生所讲,“写文章,除了人类所共通的逻辑的法则与种族所共通的语言的法则不容违背外,用什么形式该是自由的。审度某种形式适于某种内容,根据内容决定形式,权衡全在作者。”

这里的 “无定法” 不是“无法度”,而是在遵循基本逻辑与语言规范的前提下,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为例,它的“好”不仅在于写出了潮来前的期待与潮来时的汹涌,更在于作者独特的表达逻辑。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宽阔的钱塘江横在眼前,江面非常平静,越往东越宽” 展现视线由近及远的推移,还伴随 “一层薄雾” 的视觉变化;紧接着 “镇海古塔、中山亭就屹立在江边” 将视线拉回近处,完成 “远→近” 的第一次转换;“几座小山若隐若现” 又将视线投向远处,形成 “近→远” 的第二次转换;最后聚焦 “岸大堤上已经人山人海…… 都在东望,都在等着,都在盼着” 的近处人群。

作者顺着观景时自然的视线流动组织内容,这种贴合真实体验的写法,远比刻板的“由远及近”“由上到下”更生动自然。

展开剩余76%

再看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第二自然段“迎客”的描写,则是典型的“由远及近”写法:

先写“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这是远景勾勒;再写“马慢慢近了,才看清是主人们骑着马,微笑着向我们走来”,视线逐渐聚焦;最后写“到了跟前,主人翻身下马,我们握手,寒暄,笑着,闹着”,定格在近景的互动细节。

这种层次递进的写法,清晰展现了迎客队伍从模糊到清晰、从遥远到亲近的过程。

《草原》的“由远及近”与《观潮》的“自然视线”虽不同,却同样贴合内容需求。前者需传递观景时的灵动体验,后者需突出迎客场景的层次感。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差异,印证了“文无定法”,写法适配表达需求。

前两天听讲座,一位专家讲如何引导学生写作。虽然她为这样的训练披上了“游戏”的外衣,但其内在依然是机械的“拉长句子”和“五感法”。

小学生初学写作文,需要一定的方法训练,“由远及近”能帮学生建立基本的观察逻辑,“五感法”能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它们是小朋友写作入门阶段的 “拐杖”,但方法的训练应该从阅读教学中来,而不是刻板地进行模式化练习。

同时,作为教师要避免把“拐杖”变成 “枷锁”。当学生掌握基础后,应引导他们明白方法为内容服务,而不是被方法绑架。

朱煜老师常说“写法从读法中来,阅读中的读法要迁移到习作中成为写法”。学生需要理解的不是孤立的 “由远及近”“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方法,而是如何把它们在整体语境中协同作用,灵活运用。

由此想到贾志敏老师的话,“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写作,方法是为内容服务;做人,原则为初心服务,一脉相承。

很多人知道“言必行,行必果”,却忽略了它后面的一句“硁硁然小人哉!”。翻译过来就是“许下诺言后,不问是非曲直,一定守信;做事不论结果好坏一定要做到底,这是糊涂而固执的小人。”

孔子把“言必行,行必果”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的拘泥。他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他反对的是两个“必”字。“必”字就是绝对化。凡事一旦绝对化,就会发生偏差。

《史记•苏秦列传》中讲:“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这样的极端守信,实在可怕。

事实情况有变化,女孩子没有来约会肯定是有情况,即使来了,桥下都是水,难道要女孩子潜到水下面去约会?这就是拘泥的人,太拘泥,太死板,太僵化,没有灵性。

再如,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经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时,被当地人包围了。孔子手下有个学生叫公良孺,身高马大,还带着五辆兵车以及相应的士兵,和对方打了起来。对方一看,也害怕了,就说:“孔丘只要答应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们走。”

孔子当即应允,说:“好,答应你们,不去卫国。”

等蒲人一撤,孔子把马车一赶,说:“走,我们到卫国去”。

孔子暂时同意不去卫国,是为摆脱困境以继续周游列国、推行仁道;脱险后直奔卫国,是对‘行道’初心的坚守。

这种‘灵活’不是没有原则,而是让言服务于志,正如写作中让方法服务于内容。

世界的复杂多变,本就容不得非此即彼的绝对化。

作为教师,既要带学生从阅读中悟透“写法适配内容”的妙,让文字灵动;也要传“原则守护初心”的智,让人生通达。

在守本与应变之间,获得生长的快乐。

文本解读课程在二维码中

发布于:上海市